关闭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其实是一座古墓,墓主为西汉诸侯南越的第二代王赵眜,这座古墓发现于1983年。在古墓的基础上建成的博物馆,于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这座西汉时期的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多达一万多件,它因此被誉为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陪葬物最丰富的汉初古墓,同时,也是唯一一座全用石块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现壁画的彩绘石室墓。墓出土的文物大多具有南方越族文化特色,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件文物。

  1 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文帝行玺金印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它出土时,就在墓主人的胸部。印面阴刻四个字文帝行玺,专家推测,它是南越文王的官印。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成S形盘绕,它以龙为钮,用黄金铸成。在先秦时期,只有皇帝的金印才可以称为玺,文帝行玺金印的出土,打破了这一传统。文帝行玺金印仍然是考古发现的西汉时期最大的一枚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它的发现与出土,证实了墓主人的身份,为研究秦汉时期流行的印玺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丝缕玉衣,在汉代,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敛服。秦汉时期,非常流行用玉敛装的俗,他们认为,尸体身穿玉衣,可保尸身不腐。据统计,在满城汉墓狮子山汉墓等汉代高级贵族墓,出土了数十套金缕玉衣或者是丝缕玉衣等玉衣。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是我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第二代南越王的这套丝缕玉衣,用玉片2291片,长1.73米,有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出土时,玉衣已经腐朽,修复专家花费了3年多的时间用修整。

  3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用青白玉雕刻而成,出土时位于墓主右眼处,虽然是一件装饰玉器,但却是一件宝。据测量,该玉佩厚0.5厘米,直径10.6厘米。玉佩有内外两圈,内圈雕刻一条游龙,龙尾和后爪伸向外圈,外圈雕刻一只凤鸟,站在龙的前爪之上,凤冠和尾羽巧妙地设计成卷云纹,遍布外圈。整体看,外圈的凤鸟回眸凝视内圈的游龙,龙凤相对,寓意非常的吉祥。

  4犀角形玉杯,从外观上看,犀角形玉杯与犀角很像,在杯身雕刻了一只尖嘴夔,龙头到龙身,雕刻手法从浅浮雕变为高浮雕,杯子底部又采用了圆雕的技法。这件玉杯采用了多种雕刻技法,在汉代玉器,它绝不是凡品。

  5错金铭文铜虎节,在古代,节是一种信物,主要用于军事外交等家大事。这件出土于南越王墓的错金铭文铜虎节,正面有5个错金铭文王命命车徒,这说明它是一件调动车兵的信符,应该是墓主人文王赵眛生前调兵遣将的令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错金铭文铜虎节。虎节高11.6厘米,长19厘米,厚1.2厘米,是一只昂首挺胸呈蹲踞姿势的黑色老虎,威风凛凛,尾巴卷曲成8字形,头足甚至是脸部的皱纹,都非常清晰。虎身上用弯曲的金箔片表现了色彩丰富的斑纹。这件铜虎节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

  6汉代玉舞人,两汉时期,玉舞人的造型以片状为主,有的刀法简单,有的刀法精细,但是圆雕很少会同雕琢成多姿的玉舞人。南越王墓出土了两件玉舞人,都是上乘之作。第一个玉舞人身佩玉璜,有战遗风。第二个是蹲式的圆雕玉舞人,梳螺髻,穿着汉服,作长袖舞,该舞为汉宫廷舞的一种,流行于楚地,是玉舞人,是非常精致的存在。汉代玉舞人高3.5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雕刻极其精美细致,是汉代出土玉舞人首见的圆雕作品。

  先后去过三次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最早的时候博物馆的展柜灯光展陈方式还不是很好,但也丝毫不会掩盖那些精彩文物的光辉。

  不仅仅是印象深刻的问题,所以才只要有机会去到广州,就想着要再去看看这些文物。像是熟悉的老朋友,但又永远隐藏着你上一次没有留意到的神秘细节,一次次被震撼被打动,这也许就是文博历史的魅力吧。

  列举几件自己非常喜欢的文物,其实应该是每个人都会喜欢。

  一文帝行玺

  文帝行玺位于墓主玉衣上身胸部,含金量98强。方形,田字方格,阴刻篆文帝行玺四字。龙形纽,龙昂首,体盘曲成S形,鳞爪俱全,形态生动。利用龙身的拱起横穿以系组绶,亦作捉手。出土时,捉手处光滑,印台四壁有碰痕,印面及印边均见朱红色的印泥,可见此为南越王赵生前的实用器。文帝行玺金印为目前内发现年代最早在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一枚帝玺。此印玺有别于汉制,用黄金铸成以龙为钮,印文不用皇帝行玺而用自尊号,与汉书等记载婴齐嗣立,即藏其先武帝文帝玺相应合。

  二铜承盘高足玉杯

  整器由铜承盘,玉托架和高足玉杯三部分组成,高足玉杯由杯身和座足两节组成,接合面两边各钻出孔,塞入竹钉,把身与座贯连,杯为青玉,湖绿色,莹润有光,呈长圆筒形。杯身下部有一玉质杯托,为花瓣花萼形,为有突棱的圆孔,高足杯即套入孔。杯托由一个三条金头银身的龙形托架举起,置在铜承盘上。

  三犀角形玉杯

  玉杯应是酒器,呈犀牛角造型,口椭圆,腹空。用一整块青白玉雕成,间凿空成犀牛角的形状。玉匠就着玉石的形状施刀,综合运用玉雕的各种工艺方法,如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层纹饰,再经过细致的打磨,玉角杯仍散发出温和恬润的光。器表上面线刻一尖嘴兽,回环往复,生动逼真。出土于南越王棺椁头箱,原用丝绢包裹,出土时尚存丝织品残迹。

  四兽首衔壁玉佩

  由整玉雕成,主纹为方形的兽首辅首,透雕,怒目横髭。兽鼻有銎孔,衔璧,兽首右侧透雕一只螭虎,立姿,头朝下,独角,尖嘴竖耳,尾部蜷曲。

  五铜屏风构件五件

  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包括铜托座三件铜顶饰两件人操蛇屏风铜托座,为屏风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通高31.5横长15.8厘米。通体鎏金,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两个大相同的扁长方套筒组成的活页,可作90度展开,下半部为力士托座。力士身着右衽褐衣,短裤,跣足,为典型的南越人装束。尤为突出的是力士口咬着一条两头蛇,双手也各操一蛇,双足跪坐夹住一条,五条蛇相互绞缠,形象逼真。器物造型取自越人操蛇的传说。蛇纹屏风铜托座,是屏风正间两边的托座,高23.4长46.45宽29.4厘米。整器由套筒和支托两部分组成,套筒呈之字形,用套入屏风的柱枋,支托由三条相互绞缠的蛇组成。蟠龙屏风铜托座,是屏风两边屏障下的托座,通高33.5通长27.3厘米。由龙蛇蛙三种动物形象组成。蟠龙半蹲在托座上,昂首曲体盘尾,四足踏在由两条蛇构合成的一个支座上,两蛇还各卷缠着一只青蛙。朱雀屏风铜顶饰,立于屏风两侧转角的顶上,全高26.4,朱雀双翅宽24.5厘米。朱雀昂首展翅,站立于方座之上。整个饰件通体鎏金,自颈以下及双翅遍刻鳞片状羽饰。朱雀头顶上有管状的插座,推测是用插雉鸡羽的。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位于屏风顶部上方间位置,高16.7,宽56.3,厚仅4厘米。整器通体鎏金,呈双面兽形,两面造型一致。铜兽双目圆突,张口露齿。铜兽的头顶伸出双角,两眉和耳后鬓发飘向两边,下鄂两侧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风顶横枋上。铜兽的正和两侧各伸出一根圆管形插座,为插入雉羽作为饰品。

  1983年6月,广州市越秀区要在象岗山上建座宿舍楼。挖了十几米,工人突然发现了一块大石板。工人也很好奇,就用工具把石板撬开了,发现下面有一个大黑洞,深不见底。

  工程负责人比较有头脑,觉得事情不简单,就把这事向文物局汇报。文物局派一个叫黄淼章的人负责查看。黄淼章拿着手电筒往洞里一照,喊起不得了,里头有个大鼎!

  墓里出现了青铜器,说明这肯定不是代的墓,至少是明清以前的。但是黄淼章也很奇怪,广这地方过去是南蛮之地,没发现过像样的汉代以前的墓葬,这能是谁的墓呢?

  黄淼章联系了当时广州文管会主任麦英豪。麦英豪接到电话第一反应难道这是传说的南越王墓出现了?

  南越是西汉时期割据岭南的一个政权。秦王朝时期,河北人赵佗被派去定岭南,后负责当地管理。秦末战乱,赵佗在那里开创了南越。

  时光流转,秦灭汉兴,汉朝想把赵佗召回,可他不愿意。赵佗在南越统治时间特别长,达到了67 年,他本人也活到了100多岁,别说在那时,就搁到医疗条件发达的今天,也是数一数二的长寿老人了!

  他活得太长了,以至于儿子们都去世了,他还在,所以最后只能是他的孙子赵胡继位了。

  赵佗去世后,赵胡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不过,他怕墓葬里好西太多,被贼惦记上,所以下葬时,他派出四支完全相同的送葬队伍,护送一模一样的灵枢,从番禺城四门齐出。

  这障眼法把所有人都搞蒙了,所以谁都不知道赵佗被葬在了哪里。这也成为历史上的不解之谜。

  麦英豪听到汇报火速赶了过,他到现场一看,断定这是汉代墓葬无疑。派人下去看,发现了不少青铜器和玉器,还有一套青铜编钟。种种迹象表明这很可能是南越王的墓。

  他立刻向省政府汇报,随后一则电报传到了家文物局。当时的社科考古所所长夏鼐听完汇报后说要尽快妥善解决。随后,家文物局批准抢救性发掘!

  1983年8月25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并一直持续了43天,出土各类文物一万多件,其不乏宝级文物,一下子震惊了世人!

  发掘工作完成后,就地建成西汉南越王专题博物馆。在这些文物里,有大量玉器,如丝缕玉衣玉剑饰,还有珍贵的玉璧,最大的一个直径达到 33.4厘米,堪称璧之王,这是新成立以考古出土最大的一块玉璧。

  璧在古人眼等级非常高。在墓葬,古人觉得玉有防腐功能,另外也要在腹部放一块玉璧,一可使灵魂升天,二也反映了古人对上天的一种敬畏。这些玉璧工艺卓绝寓意美好,一直为后人提供创作灵感。

  2021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同心发布。奖牌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正面采用圆环造型,做打洼处理,取意传统弦纹玉璧,上面浅刻装饰纹样。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人们凝聚在一起。根据官方资料显示,2022年冬奥会奖牌装饰纹样的主要视觉源是南越王墓出土的同心圆纹玉璧。

  而在研究过程,专家发现这个墓的墓主人并不是赵佗,而是赵眜。

  墓里出土的一件方形玉质印章上刻着赵眜,这表明墓主人是赵眜;另有一方龙钮金印刻着文帝行玺,显示墓主人是南越第二代王赵眜,也就是史记记载的赵胡。

  孙子赵眜的墓找到了,但他爷爷赵佗的墓却一直都没有被发现。也许不久的将,人们会在曾经南越的地下找到它,它一定会有无数珍奇宝贝,向我们诉说那千百年前的峥嵘岁月!

  广州南越王博物西汉南越史研究心是以南越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大型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为家一级博物馆,分为王墓和王宫两个展区。王墓展区位于解放北路867号,前身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王宫展区位于北京路374号,前身为南越王宫博物馆。

  南越文王墓是南越第二代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随葬器物最丰富的大型彩绘石室墓。南越文王墓是广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是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文王墓前室

  王墓展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867号,前身是1988年开放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区以南越文王墓为核心,由主体陈列楼综合陈列楼和古墓保护区三部分组成,基本陈列包括南越王墓原址和南越藏珍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专题陈列有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

  南越宫署遗址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其南越时期的大型石构水池在岭南地区尚属首见,曲流石渠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秦汉王家宫苑实例。南越宫署遗址于1996年被列为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被列入家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南越宫苑曲流石渠遗迹

  王宫展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374号,前身为2014年开放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展区以南越宫署遗址为核心,由南越宫苑馆南汉宫殿馆陈列楼以及古代水井馆四部分组成。

  基本陈列为岭南两千年心地,下设四个常设展览南越王宫南汉王宫名城广州二千年以及饮水思源广州古代水井文化,它们与原址保护展示的考古遗迹相结合,展现了广州2200多年的历史积淀。

  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 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的,龙腰隆起可以用穿印绶。出土时,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迹,显然,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

  文帝行玺金印主要特点以龙为钮,黄金铸成,僭称帝玺,打破了秦汉时期天子用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的规制。文帝行玺金印是我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它与先前发现的皇后玉玺玉印和皇帝信玺封泥同印证了史书记载秦汉实行的印玺制,此外,它还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证,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这个呈扁球形的银盒,出土于南越王棺椁的足箱内。银盒盖和盒身有凸纹,使用锤揲法制作,即用模子压着捶打而成。这种工艺纹饰和造型是古代西亚波斯一带银器的特点,而与本土的不同,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件舶品。银盒进入后,工匠根据本土器物的特点,在盖上焊接了盖钮可能用于套装钮座,在盒底加了圈足,还在器身上留下铭文。出土时,银盒内还有药丸半盒。

  此印为龟钮金印,腹部空用以系印绶。印文是篆书泰子二字,有边栏和竖界,铸造工艺比文帝行玺金印还要精细。

  南越文王墓出土。 节是古代的信物之一,用于军事外交关津邮驿等方面。南越王墓出土的虎节上有错金铭文王命命车驲五字,为执行王命的凭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错金铭文铜虎节。

  虎节高11.6厘米,长19厘米,厚1.2厘米,造型别有韵味。整体看,它就是一只昂首挺胸呈蹲踞姿势的黑色老虎,威风凛凛,尾巴卷曲成8字形,头足甚至是脸部的皱纹,都非常清晰。虎身上用弯曲的金箔片表现了色彩丰富的斑纹。这件铜虎节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

  一般帝后的印才称玺,足见右夫人地位尊崇,应是诸妃之首。

  在丝缕玉衣的上半身,覆盖着一件短上衣,叫珠襦。所谓珠襦,就是用珠缀串装饰的短上衣。南越王珠襦下部装饰三条纹带,由金花泡金素泡银贝玻璃贝等组合成菱形图案,缝缀在衬里的丝绢织物上。

  金花泡的设计和加工十分精细,球面形泡体上的金丝和金珠都是焊接固定的。在20倍的放大镜下,您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花泡的焊接点,这样微细的工艺确实令人难以置信。它的工艺技术,可能自于古代的西亚地区,是西方古代交流的物证之一。

  原象牙部分已朽,经复原成现状。器身针刻神兽,并染填朱蓝两色。

  古代死人入殓时,面部覆盖的物品称覆面。赵眜玉衣面罩上盖有绢帛覆面,绢帛已朽,仅存其上的8件羊头纹金饰片。

  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套印花铜凸版,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一套织物印花工具。它由大两件凸板组成,背面均有穿孔的钮用以穿绳,便于执握。的为定位板,像一个人字,大的为主纹板,形如火焰。经观察,凸版上的花纹有些已磨至圆钝,表明这是生前已经使用的物品。出土时,它的围有大量的丝织物残留,纹样与板模一致,马王堆汉墓也出土有相同图案的织物。

  提筒在两广越南等地均有发现,是一种极具越族特色的器物。南越的提筒,应是作储酒之用。墓出土大不一的青铜提筒9件,唯有这一件提桶四有四组船纹。船体明显绘出甲板,船内分舱,满载战利品,其的一舱内满是铜鼓,船旁还绘有海龟海鱼和海鸟,并有羽人战士提敌首级或执宰俘虏等情形。从船上主要人物的活动看,反映的可能是一支船队在战争结束后凯旋的场景,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在杀俘虏祭海河神。

  在南越宫署遗址的唐代文化层,曾出土一枚外人头像象牙雕像,底部为椭圆形,通高3厘米,雕刻有一头像,高鼻卷发,具有西亚阿拉伯人的特征,是当时蕃客活跃在广州的重要物证。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敛服。以玉衣作敛装的俗在历史上曾经风行了三百余年。 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目前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我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玉衣长1.73米,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 出土时,因南越王尸体和编缀玉衣的丝线已经腐朽,玉片散落在地,专家花了三年多时间修整复原,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费人力和物力。

  杯形似犀角,杯身雕刻一尖嘴夔龙,龙头为浅浮雕,龙身逐渐凸起为高浮雕,杯底为圆雕,多种雕刻技法于一身,堪称汉玉之绝品。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直径10.6厘米,厚0.5厘米。是一件装饰玉器,堪称宝。它出土于墓主右眼位置,青白玉雕成,土沁呈黄白色。在设计上,玉佩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透雕一条游龙,外圈透雕一只凤鸟,站在龙的前爪之上。 龙尾和后爪伸向外圈,凤冠和尾羽上下延成卷云纹,把外圈空间填满。凤鸟回眸凝望游龙,龙凤似喃喃细语,妙韵天成。龙凤相对,寓意吉祥。这件玉佩雕镂精细,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是汉代玉器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承盘高足杯放在南越王棺椁的头端,由高足青玉玉杯游龙衔花瓣玉托架铜承盘三部分组成,造型呈三龙拱杯之势,它由金银玉铜木五种材料作成,工艺精巧造型奇特。 在南越王墓出有五色药石的实物,所以这件承盘高足杯可能是南越王生前用承聚甘露服用长生不老药的器具。

  战至汉代玉舞人都是雕,这件圆雕玉舞人梳螺髻,着汉服,作长袖舞,该舞为汉宫廷舞的一种,流行于楚地。

  了解更多思迪SssD博物馆Vol.147 南越王博物

上一篇:总结:延长长春膜结构车棚使用寿命的关键措施 下一篇:【短视频】抖音体检 抖音乳钉男